现如今,社会上存在一个普遍化但却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,当走出象牙塔,有多少父母还能坚持在工作之余坚持读书学习,提升自己的能力呢?当走上工作岗位,由于工作繁忙,社会压力和经济压力增大,尘封在柜子里的书有多久没有碰了,每天周旋于应酬和各种人际关系中,早已忽略对于孩子的陪伴。有时候,父母难道不会羞愧于,成长变成了孩子一个人的事情,随着其中的隔阂和差距越拉越大,孩子与父母之间还会存在共同的话题吗?
很多家长认为,孩子就理应被教育,因为他们还处在汲取知识的年纪,于是孩子才要好好学习了成为了家长们的观念。但是,事实真的是如此吗?
有多少家长,虽然在陪伴孩子写作业,却依旧是在刷着手机,只要孩子是在读书做作业。,家长甚至不在意孩子究竟在做哪些习题,在学习什么内容,这就是家长们口中所谓的监督。
有时候孩子也会很好奇,为什么家长们没有作业呢?这个时候家长就会自豪地对孩子说,等你好好学习,将来考上好学校 ,也能像爸爸妈妈这样不用做作业,因为没有老师给爸爸妈妈布置作业了。
但是殊不知,这种回答其实对孩子来说是负面的。它会传达两种讯息。首先,作业是别人布置的,而不是自己。其实,只要考上好学校就不会有作业。
如果家长给予孩子造成这样的观念,那么如果你还想让孩子好好学习,甚至倡导的活到老学到老,学无止境,对孩子来说不就是自相矛盾了吗?
现实场景中,让很多不经意的话或者行为,都是在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。特别是一些不好的观念,很容易将孩子的思维带入偏差。
那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,父母会走入哪些误区呢?
1、父母永远认为自己说的是对的
在大多数教育孩子的时候,父母总会说“我这么做这么说都是为你好,等你长大了就明白了。”父母总是认为自己说的话就是权威,孩子如果不倾听或执行,就是叛逆,就是不孝顺。那么在家庭教育中,父母说的话就一定都是对的吗?孩子难道不能发表自己的观点?或者自己的观点很难得到父母的认可吗?如果,地位区分的这么明显,孩子和父母真的可以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吗?
2、父母停止学习和成长
现在很多家庭情况是,孩子在努力学习知识,但父母为了赚钱不是在外忙碌,就是以教育孩子为幌子。拿着一堆钱,苦口婆心的劝说孩子要好好学习,希望都在孩子身上。
但是,这其实不能作为父母不继续充电自己的理由,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,父母也可以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更加懂得如何教育孩子,是家庭氛围更加和睦。
孩子其实就像一张白纸,够成为什么样的图画,父母才是那个执笔者。那么,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?父母应该怎么做呢?
1、改变固有思维,孩子与父母可以做彼此的老师
不要总认为只有父母才是孩子的老师,其实大多数时侯孩子也有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,反而会帮助父母打开另一种思维方式,从固有的思维定式中跳出。不要总认为父母高高在上,孩子只能服从,只能遵守,这会让孩子与父母的距离更加疏远。学会做彼此的老师,相互尊重,这才会使家庭氛围更加和谐。孩子和父母通过面对面的沟通交流,不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,这能让孩子觉得自己是被父母重视的,是有价值的 ,这会引导孩子更有自信心的成长。
2、父母不要害怕改变,大胆接受孩子的观点
很多父母对孩子的想法和观点持怀疑态度。认为孩子尚小 ,自己很难理解孩子所思所想。其实,父母第一步就要学会大胆尝试改变,不要害怕接纳孩子的观点,可以倾听后学会接纳,抛开自己的大人包袱,全身心地融入到孩子的世界中去,有时父母会发现,孩子的世界是单纯而美好的,更充满无限童趣和想象力。
学会理解孩子,包容孩子,成功的家庭教育来自于设身处地的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,孩子如果可以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注和信任,往往跟父母的感情就能得到飞速发展,也更喜欢跟父母交流,对父母的建议也更容易接受。
3、经常性自我反省和思考。
曾子曰,吾日三省吾身,为人谋而不忠乎?与朋友交而不信乎?传不习乎?其实这句话是在告诉我们,自我反省反思的重要性。倘若在家庭教育中,父母一直只知道让孩子学那个,亦或是学这个,时间都用在学习上,反而缺少了反省和思考的空间,这才是对父母和孩子的成长都不利。父母比孩子有更丰富的社会阅历和经验,更应该掌握大方向,不能只是拘泥于教孩子学会知识。经常性的自我反思,可以帮助父母更清楚认识事物的本质,知道自己哪里做的不够好,哪里应该更加努力。这样,才能够给孩子良好的家庭教育。帮助孩子成长的同时,也不要忘记自己的成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