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学阶段家长要重视的教育问题


2025-07-10 10:50    浏览量:11

不少家长经常抱怨孩子不是学习的料,脑子笨。在家长看来,问题似乎出在孩子的身上,可真实情况并不是他们所想的那样。

如果追本溯源,孩子不想学习、成绩太差,更多的原因是和家长早期的教育引导有关,即孩子在小学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、阅读习惯,以及缺乏学习动力。

如果我们解决了孩子的学习习惯、阅读习惯和学习动力这三大教育问题,其实就已大体上解决了孩子成才的问题。

01 狠抓孩子的学习习惯和阅读习惯

小学阶段孩子成绩之间的差距,往往就是学习习惯和阅读习惯上的差异。

缺乏良好学习习惯和阅读习惯的孩子,往往有以下这些不足的表现:

  • 一是学习专注力不足;

  • 二是不懂得合理规划时间;

  • 三是读书写字的姿势不正确;

  • 四是没有阅读的欲望,把阅读视为任务而不是自我需求;

  • ……

对小学低年级孩子来说,最重要的学习任务,并不是掌握了多少的知识技能,而是要先重点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阅读习惯。

有了这个重要前提,接下来知识技能的掌握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。

这里要特别提到孩子阅读习惯的培养。

阅读习惯其实在孩子学龄前就要开始着手培养。

看到过太多学龄前的孩子手里捧着的不是图书,而是手机平板等电子产品的情景。

早期对孩子的“放羊式”管教,常导致孩子在学龄之后很难真正养成阅读习惯。

自己有过养育孩子的亲身实践,也目睹过很多家长失败的教育案例,我发现,只要是智力正常的孩子,他们哪怕没有上过一天的校外补习班、请过一次的家教,只要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,就能在学习上一路开挂。

当然,这里所提到的阅读习惯,并不是让孩子阅读那种毫无营养价值的“闲书”,而是有品位、有内涵、有价值的优秀经典读物。

事实证明,一个小学生,如果能养成好的阅读习惯,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就将远远超出不爱阅读的同龄人。

02 不过度干预孩子的学习

有一个家长朋友曾经给我分享了一个真实教育案例。

家长朋友说,她有一个闺蜜(她俩的孩子都在同一个班级),她的闺蜜特别喜欢干预孩子的学习,以致孩子都被搞迷糊了:这到底是妈妈在学习还是我自己在学习?

她举了一个例子:有一次,老师布置学生要写一篇关于消防主题的作文,这本是孩子自己的事情,家长最多是在孩子动笔写作之前,和孩子进行写作思维上的碰撞。

可她闺蜜生怕孩子写不好作文,就替孩子上网找了一篇主题相同的作文,把作文的前半部分复制黏贴到文档里,然后闺蜜又亲自动笔给孩子写了作文的后半部分,一篇习作大功告成,孩子所要做的就是抄正作文。

明眼人一下子就能看出,这位家长朋友口中的闺蜜,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过度干预孩子的学习了,还越俎代庖,替孩子写作文。

要不是怕老师认出字迹不同,这位闺蜜都想“好事”做到底,直接帮孩子抄正作文。

老母亲是感到满意了,可问题是孩子在这个学习环节中到底做了什么。

千万不要以为这是个例,实际上,类似这样的案例在现实中并不少见,只不过在干预程度上存在着轻重的差异。

有的家长在辅导孩子作业时,不是把重点放在学习习惯的引导、学习动力的激发之上,而是陷入把每一道题都给揉碎了地教孩子的误区,更有甚者,为了省事,直接就把答案告诉孩子。

长此以往,孩子将越来越懒于思考、越来越依赖家长,只会机械式地按照家长所讲的步骤进行操作,毫无独立思考的过程。

这样的作业哪怕完成得再完美,也不属于孩子,而是家长,是毫无意义的、鸡肋般的作业。

最终,孩子就把学习当作是父母的事,彻底失去学习的动力。

03 鼓励孩子勤于思考

人的大脑是越用越聪明,越用越灵活。

有些孩子一遇到难题,不是先去思考,而是先向父母求教,有些父母为了省事,就直接将答案告诉孩子。

由于孩子轻易获得了答案,没有经过一个完整的思考过程,理解问题、分析问题等能力其实都没有跟上,长期发展下去,孩子就会越来越懒于思考,这将使孩子丧失学习能力。

不爱思考的孩子在小学中低年段,只靠死记硬背,可能还能勉强跟上。但到了中高年段,尤其是高年段,缺乏思考的孩子在学习上就越发力不从心了。

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,家长在平时就要鼓励孩子勤于思考,让思考成为一种习惯。


版权所有 北京学信信息科学研究院 © Copyright 2013- 2020 www.xueyeguihua.com 学业规划 All Rights Reserved. 工信部备案/许可编号京ICP备190528880号

客服热线:400-686-8880 平台合作 商务合作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其他方式登录————————